新闻动态
LATEST NEWS
在松江的街头巷尾,流传着一个充满奇迹的滑板故事,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名叫梅梓滺的女孩。
梅梓滺自幼便深受严重内八字和腿部力量薄弱的困扰。走路时,她的双腿如同拧巴的麻花,没走几步就会摔得鼻青脸肿。父母带她跑遍了多家医院,尝试了所有能用的传统医疗手段,却都毫无效果。她的妈妈看在眼里,急在心头,于是开始自行研究体育康复理论。嘿,还真让她发现了一个办法——滑板运动中的外八站姿和腿部发力模式,或许能改善梅梓滺的身体问题。
说来也巧,一次偶然的机会,梅梓滺接触到了滑板。当她站在滑板上时,姿势自然地变成了外八,神奇的是,她的内八字逐渐有了变化。这可把她妈妈乐坏了,仿佛找到了救命稻草,赶忙给她报了专业的训练班。
在接下来的4年里,梅梓滺仿佛着了魔一般练习滑板。除日常的滑板训练外,她还进行专项体能训练,平衡力训练、核心肌群强化等一项不落。就这样,她一点点弥补了柔韧性和爆发力方面的短板。12岁那年,她如同一颗耀眼的流星,在2024年上海市滑板锦标赛上大放异彩,一举拿下女子街式冠军和碗池季军,成为松江区首个“滑板双料奖牌得主”,还获评国家一级运动员。
梅梓滺能有如今的成就,她妈妈功不可没。她妈妈既是家长,也是教育者,对滑板教育生态进行了一番改造。
以往的滑板俱乐部大多由社会滑手主导,里面纹身、吸烟等不良习气不少。她妈妈创立了松江街木滑板公园,将场地选在松江赫德对面园区厂房里,并配置了专业的U池道具和护具系统,一下子就剔除了那些不良现象。为了小朋友拥有良好的训练环境,还加装了空调设备,冬暖夏凉。
她还开创了“亲子共滑”模式,鼓励父母们学习滑板技术。这一举措十分巧妙,父母和孩子一起训练,亲子关系愈发融洽。松江的4家分店,每天亲子参与率能达到65%,形成了全国都少见的“家庭滑板社群”。
在课程设计上,她妈妈也毫不含糊,引入了运动生理学理论,与专业的运动体能机构E-CORE强强联手。就拿梅梓滺来说,专门为她设计了“三阶段矫正法”,先调整站姿,再训练动态平衡,最后补偿爆发力,如此一来,青少年运动损伤的情况也减少了。
街木俱乐部训练的科学性和安全性毋庸置疑。他们拥有身体监测系统,足压测试仪和肌电传感器如同两个小卫士,实时追踪学员的发力模式,防止因错误动作导致骨骼变形。梅梓滺早期每天都要完成200次标准动作录像复盘,这样的训练强度,一般人可难以承受。
此外,还有交叉训练方案,将体操柔韧训练和田径爆发力课程融合在一起。研究数据显示,学员6个月平均平衡力能提升42%。
在心理韧性培养方面也颇具特色,他们设置了“失败积分奖励制”,把摔倒次数转化为进阶勋章。梅梓滺在夺冠前,累计完成了11300 +次动作尝试,她的训练录像成了俱乐部“坚持教育”的经典案例。
街木俱乐部在教练团队建设上也进行了革新。筛选教练时要求颇高,需有本科教育背景,体育学、教育学专业优先,不能有烟酒嗜好,还要通过儿童心理学测试和急救认证。教练每年还需完成120课时的进修,学习运动损伤防护、青少年发育学等知识,以确保教学方案符合5 - 15岁学员的生长曲线。
每个学员都有自己的“运动能力图谱”,梅梓滺的档案里有4年间1200条数据记录,涵盖足弓发育、反应速度等内容,这成了她夺冠的关键支撑。
梅梓滺夺冠并非她一人的成就,背后意义重大。以往市级赛事的奖牌都被市区俱乐部垄断,此次梅梓滺夺冠,打破了这一局面,证明非核心城区通过科学训练同样能培养出顶尖选手。
街木俱乐部“低门槛 + 高专业”的模式吸引众多学员,其中43%的学员存在运动发育滞后问题,在这儿通过课程身体机能都得到了改善。
更重要的是,滑板以往是亚文化符号,如今被转化为家庭教育载体。
梅梓滺的故事宛如一个神奇的魔法,告诉我们“没有天生的弱势,只有未被发现的可能性”。她妈妈创建的“教育型滑板”模式,如同一盏明灯,为中国青少年体育培训提供了全新的范本。在安全、科学与爱的三角框架下,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腾飞支点
地址:上海市松江区茸北路551弄2号厂房
上海市松江区新松江路1255弄3楼
联系人:刘女士
WWW.skateboardpark.cn
备案号:沪ICP备2025115191号-2